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互寄特产成了互联网的新潮流。所谓“互寄特产”,就是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喊话结对,通过口头约定的形式给对方寄送自己所在地区的特产。一时间,“互换特产广西人申请出战”“山东大哥寄出35斤特产”等话题火爆全网。
从山东的钙奶饼干、湖南的洞庭鱼尾,到福建的芋头饼、自家熏制的川味麻辣香肠……翻看一条条拆箱视频,这些被网友们“pick”的小吃大多没有精致的包装和高额的广告营销投入,甚至充满了“乡土气息”,却是和当地人们的日常深度绑定的。网友互寄家乡特产,也交换彼此的生活。其中真实不虚浮的社交体验,恰恰是当今人们所缺少的,也成了互换特产一路升温的重要推手。
不少参与互寄的网友都是一边变着法儿地把自己珍藏的家乡宝贝塞进快递箱,一边给视频外的观众倾情安利。其中“本地人甄选”带来的推介效果,是购物app再发达也难以比及的。也正因如此,互换特产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给各地真正有质量的产品带来了“走出去”的机遇。
不过,目前看来,互换特产几乎完全是基于双方信任进行的,网友们呼朋引伴时提到的“将心比心”就是唯一的约束。它既没有丰俭标准,也时有人自曝踩到信息泄露、对方销号跑路的种种大坑。对此,参与者们即使跃跃欲试,也要提高警惕,在邮寄前尽可能多地确认对方身份与动机;另外,平台也可以有所作为,在主题帖子上标注风险,对想要尝试的网友尽到提醒义务。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上,人们对互换特产的热情可能不久后就会消散,但即使是“一阵风”中的宝贵善意,也应当被好好保护。(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