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AI孙燕姿成了新晋网红,引发不少人关注。所谓“AI孙燕姿”,就是通过模型训练和后期处理,让AI用孙燕姿的声音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目前,某视频平台上与“AI孙燕姿”有关的视频已经近千条,其中一首《发如雪》翻唱的浏览量已经超过百万。
有人质疑“歌手是否会饭碗不保”?事实上,在音乐创作中,创造性表达仍是核心。AI歌手只能模仿音色,而每位创作者都有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情感,即使翻唱作品,也不会是“声音+曲调”简单粗暴的拼贴。
但需要正视的是,创作者挥洒才情的自由、未来诸多音乐可能性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AI要学习唱歌,就需要大量数据“投喂”,而获取授权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我国目前对此类问题的判定尚不明确,随之而来的侵权问题也就无法回避。尤其是,如果AI音乐进一步发展,让生成的作品变成糅杂多个曲目、多个作者的“缝合怪”,情况会变得更为复杂,创作者维权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包括AI歌手在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服务商的准入,到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包括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后续如何落地,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还需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摸索。
绘画、写作,再到如今的音乐,AI的影响力范围还在扩大。越是科技浪潮滚滚而来,越需要保持清醒:“人”才是作品的核心。如何妥善使用工具,如何呵护人的灵感和本心,如何为艺术构建良好的创作生态,这些都值得一再发问: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