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熊志
商铺里售卖可降解塑料袋,奶茶店换上可降解吸管,外卖软件增添“无需餐具”选项……一年多以前,堪称“最严限塑令”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正式实施。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被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重出江湖”,塑料滥用乱象反弹。
自从2008年6月开始最严“限塑令”落地以来,对于商场、超市、餐饮店等消费场景下塑料制品的使用,包括塑料方便袋、塑料吸管等,限制就不断升级。如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事实上,我们点外卖时也可以发现,商家都增加了一次性餐具的付费使用选项。
但从报道来看,尽管对于相关塑料制品的政策限制加强了,但塑料制品的使用,还是在悄然回潮。像很多奶茶店,此前全部改成了纸质的可降解吸管,现在又悄悄换回塑料吸管了。
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重出江湖,原因很简单——方便袋、吸管等,替换成环保制品之后,增加了商家和用户的成本,而环保制品的体验感,又没有塑料制品好。
以吸管为例。在纸质吸管代替塑料吸管后,就有很多奶茶消费者吐槽,纸质吸管软化断裂、容易泡烂、一股纸味、吸不上小料。对商家来说,降低消费体验多少会影响到消费意愿,更何况纸质吸管成本更高,所以在消费者普遍吐槽之后,难免会有重新用回塑料吸管的冲动。
而塑料制品的回潮,再次说明一个问题:公众环保理念的提高,并不是说靠着政策加码就可以立即实现,市场有市场的逻辑,在推广环保产品时,要考虑到市场规律,既要重视商家的经营成本和替换意愿,也要重视消费者的体验。
塑料废弃物造成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一个日益棘手的命题,不过也要看到,环保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长达几十年的塑料制品的使用习惯,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
商家暗中用回被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不管是基于成本考虑,还是担心消费者的差评,都表明环保制品带来的利好,并没有形成相对于塑料制品的压倒性优势。
所以,在接下来推广环保制品时,首先要进一步压降成本,降低商家和消费者为环保理念埋单的价格;其次,要在设计上更多下功夫,要让环保制品更加贴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比如吸管,如果替换成纸质吸管后,整个口感都会受到影响,消费者难免会有抵触情绪。要知道这种抵触情绪,并非是他们不愿意为环保埋单。
当然,在政策层面,既然已经明确了塑料制品的使用限制,那么就得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避免相关规定成为摆设。
尤其是得加强溯源工作,因为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规定,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塑料制品,比如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早就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了,但市面上依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那要加强治理,就不妨顺藤摸瓜,看看是哪些厂家还在生产和销售这一类纳入禁令的塑料制品。(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