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郝悦)苍翠巍峨的大山中,冷水渔场点缀其间格外醒目,绿油油的梯田层层排列生机勃勃……眼前的这一幕幕,都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十料庄稼九不收”的穷山恶水之地。“赓续红色精神喜看陕西发展”庆祝建党百年网络名人学党史看发展主题活动走进全国劳模刘西有的家乡——陕西商洛丹凤县龙驹寨街道马炉村,参观马炉党性教育基地,学习劳模精神。
马炉村 @晓风薇语摄
在解放之初,马炉村山高沟深、石多土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天一旱,连根烂;天一涝,水冲掉。马莲台,叫花子要饭都不来”的俗语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艰难处境。为了解决群众吃饭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刘西有迎难而上、求实创新,带领马炉人靠着十二把镢头开山劈石、修田造地,硬是在乱石山中修出了1000多亩梯田,在高山上建造了一座水库,书写了热血的创业故事。随后,他又因地制宜,提出了“山下梯田坐底、山间经济林缠腰、山上油松戴帽”的产业发展方向,植树造林、探索人工培育山茱萸的办法,截至20世纪90年代,全村种植山茱萸总计22万株,仅此一项便拉动人均增收1500元。此外,他还注重农业生产,创新垦荒方法,带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在刘西有纪念馆,通过宝贵的史料和生动的解说,人们深入了解了在刘西有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为改善百姓生活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历史,被他的“愚公精神”感染。网络名人@冯建喜观察 对此深有感触:“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经历过吃糠咽菜的艰苦生活,今天看到刘西有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非常感动。如今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面脱贫,但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刘西有这样的领头人。”新浪陕西政旅事业部总监刘磊认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党员,他们扎根乡村脱贫攻坚第一线,努力带动村民实现脱贫,这也是刘西有精神的传承。
刘西有纪念馆 @晓风薇语摄
刘西有的愚公精神也是留给马炉村的思想财富。进入新时代后,丹凤县围绕产业布局、民居建设、基础配套,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如今,马炉村以中药材种植为主、杂粮加工为辅,加上党性教育基地助力,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实现了从贫困村到脱贫攻坚示范村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