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近日,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2.1%,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成为心理健康问题“重灾区”之一。但抑郁症干预治疗可及性不足,重点人群干预有待加强。目前,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她建议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细化社会保障措施,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作为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呼吁将抑郁症门诊治疗纳入医保的声音,前些年就开始出现。这次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进行呼吁,值得相关部门考虑。
来源:东方IC
此前有精神科专家指出,目前仅有约两成抑郁症患者被干预,不到10%的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会接受抗抑郁治疗或服用药物;延迟就诊、擅自停药、因病耻感不愿看专科医生等不规范治疗现象比比皆是。这背后,就与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有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未纳入医保,直接加剧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严重影响到抑郁症的防治效率。抑郁症作为慢性病,患者服药时间,包括需要接受的心理咨询周期都较长,且一般费用较高,这对多数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缺乏足够的治疗干预。有专家就称,目前抑郁症的治疗率仍然显著低于其他慢性疾病;另一方面,社会对抑郁症本身就存在一些误解乃至歧视,未纳入医保也容易进一步强化患者和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负面”认知,甚至加剧其污名化。
长期以来,某项疾病是否纳入医保,一个关键的争议就在于其成本考量。但应该看到,在考量医保系统的压力时,更不容易忽视患者的压力。目前全国抑郁症患者接近1亿,抑郁症已成为常见病,这本身就是对于无数家庭和个人的巨大威胁,将这种突出性的、常见性的疾病纳入医保,更能彰显社保体系的兜底功能,也是社保体系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之一。更重要的是,未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未必就是控制医保压力的最优方式。
此前就有报道称,由于抑郁症的门诊费用无法享受医保报销,只有住院病人才能报销,因此导致一部分住院病人在急性期治疗后“出不了院”。有专家就表示,某城市至少有一半的精神病人“不该继续住院”。显然,如果能够将抑郁症治疗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就能够减少“只有住院才能报销”所带来的“过度治疗”,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让更多抑郁症患者有更理性、科学的治疗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不应该过于夸大抑郁症纳入医保可能给医保体系带来的压力。
此外,抑郁症门诊治疗纳入医保后,也有利于带动精神疾病医疗资源的投入。此前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精神疾病医院、门诊、医生严重不足,经费和人才都处于紧缺状态。这显然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目前的发病率和患者规模形成了巨大矛盾。适时将其纳入医保,并由此推进相关医疗资源和治疗体系的投入与完善,宜早不宜迟。
当然,除了将其纳入医保,全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包括预防常识、重视意识等都还有待全面加强。但是,相较而言,纳入医保是一个更紧要的、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它有助于带动其他方方面面的改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乐见其尽快有实质性的突破。(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