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学习时刻】着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页> 专题频道 > 正文

【学习时刻】着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0-12-03 10:48

  作者: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陶希东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全国各地政府需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一项重点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全面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也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江苏扬州、南通等地实地考察时指出,目前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顶层规划到实际推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还要继续抓下去。

【学习时刻】着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光明图片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全国1/26的国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上,集聚了全国1/6的人口(2.2亿),产出近全国1/4(23.8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要实现长三角城市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全面实施以制度创新为根本的跨界大连接、大联通、一体化,全面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大都市圈经济转型。根据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高质量”和“一体化”是两个关键词,也是基本要求,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构筑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近2年时间里,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推出实施了69项制度创新,签署了132个合作协议,建设了67个合作平台,制定了56项规划和相关的政策,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围绕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公共信用等领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破冰,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在现有基础上,从新发展格局要求出发,应继续完善行政区划不变动格局下的跨区域治理体系,继续推动覆盖更大地域范围的跨行政区制度一体化创新进程,拓展延伸经济功能区范围,形成基础设施跨界大连接、经济要素跨界大联通,数据资源跨界大共享,全方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跨界自由流动、整合重组再配置,全面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大都市圈经济转型,提高跨区域经济的市场化运行效率。

【学习时刻】着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光明图片

  二是全面实施以新兴产业为导向的跨界园区协作与经济高级化发展方向,全面推动低密度经济发展模式向高密度、高浓度经济模式转型。国家级开发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产业合作的主平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仍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密集分布,区域内也形成了200多家跨界共建园区,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三角城市群的园区也存在一些同质化竞争、工业土地政策创新不足、市场缺乏民营资本等问题,造成“长三角虽大,但GDP密度却不算高”的经济低密度发展格局,而着力提升经济密度、创新浓度,是一个区域或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应以园区为抓手,一方面,加大园区土地二次开发政策创新,推动园区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布局集成电路、光科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动园区经济向高端化、高级化、高密度、高浓度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跨省、跨市园区合作共建进程,充分发挥一流园区经验的辐射和扩散,在分工、合作中不断提升经济品质,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是全面实施以生态大共治大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绿色消费方式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江、大河、大湖等各类水系和生态湿地、绿地系统,是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以人民为中心,用绿色发展成果提升整体发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长三角城市群所有成员城市应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集体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为此,长三角城市群必须把区域生态环境大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能源转型的投入力度,加大跨界生态保护与污染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实施科学的国土区域空间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同时,要制定绿色消费政策,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积极践行绿色消费,助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