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然
疫情突然来袭不知所措?求职升学失利压力山大?职场商场不顺自信受挫?婚恋家庭纷争焦头烂额?……业内专家称,近年来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很大。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心理健康咨询、亲密关系修复、陪伴倾诉倾听等都成为商机,但服务质量却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平台上有偿心理咨询、诊治从业者没有资质,一些平台打着陪伴倾听、哄睡叫醒等幌子提供“软色情”“擦边球”服务,还有些平台上相关服务纯属坑钱套路,毫无效果甚至有害,消费者被侵害后维权困难。
在一个快节奏的压力型社会中,需要精神和心理健康疗愈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心理健康咨询正成为刚需。此背景下,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的兴起,有很大的现实必然性。但与此同时,从媒体的调查来看,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所存在的乱象也不容低估。可以说,这个行业本身也亟需一场疗愈。
从调查来看,网络心理健康咨询乱象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从业者的资质和专业身份不靠谱,不少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不敢恭维,此外还存在侵权的风险。如有卖家称可制作“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APE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每本售价260元,1天可取;另有咨询者投诉称,有“情感导师”收取服务费后便只用一些“水话”来糊弄自己,对承诺的心理疏导分析服务均不兑现,维权难度很大。
上述乱象,其实可分为两部分。一类并非心理健康服务所独有,而几乎是所有在线服务的通病。像不少平台存在“刷好评”误导咨询者的情况,还有维权困难,个人隐私难以保障,甚至一些平台上存在打着心理健康幌子的“软色情”信息。这些问题在线上服务中普遍存在,它与线上服务信息透明度不足、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弱连接”等固有短板有直接关系。它们的解决,需要相应的平台守土有责,强化源头把关,同时也依赖于相关部门继续推进网络环境的治理。
另一类则主要是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自身的问题。如各类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从业资格证满天飞,从业者的资质难以确认等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心理健康服务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其从业门槛、服务质量标准等行业规范尚未确立,导致更容易出现泥沙俱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与正规医院的心理健康服务严重不足,或者在线上的投入未能跟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有关。
总而言之,目前网络心理健康服务乱象,可以归结为是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育不足与网络在线服务固有缺陷所共同塑造的。相应的,要对之进行有效疗愈,一是需要行业本身加快建章立制的步伐,将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制定等尽快导入专业化轨道;二是,正规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力量,需要跟上线上服务的步伐,从而对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者形成淘汰。
此外,如专家所言,心理健康服务还得区分好不同服务类型的边界。如心理咨询属于广义上的治疗行为,从业者应有相关资质;而一些倾听服务和心理缓解咨询活动则是非医疗行为。对这两者如何建立相适应的、科学的分类监管标准,考验监管者的智慧。
任何行业乱象的治理都有成本,并且要讲究时机。过早的话,可能会抑制创新和市场自我发育的空间,过晚的话则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大大增加治理的难度和成本。而当下,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对之进行规范和治理,可谓恰逢其时。当然,要提醒的是,鉴于目前的行业现状,每个个体在选择此类服务时,还是需要多个心眼,避免被随意“割韭菜”。(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