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石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日前,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
从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到2022年左右迈入老龄社会,我国用了22年,这是什么概念?据报道,这一速度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这两国分别用了115年和85年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也快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此比较,令人不免心头一惊:老龄社会即将呼啸而至,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有关部门准备好了吗?整个国家准备好了吗?
其实,多年来国家对养老命题一直颇为关注。就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多处涉及养老问题。从发展养老服务,到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到保障老人合法权益……莫不与养老有关。以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例,2005年以来我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年年上涨,体现了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呵护和守护。
有关报告称,报告认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相应的数据是,早在2005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已经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犹记得当时舆论剖析,与发达国家老龄化特点相比,我国属于未富先老型。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养老金“口袋”越来越鼓,国家对养老难题越来越重视,这是好事。但我们每个人仍需自问,凭现有条件是否过上较为体面的晚年生活?
体面是一个很有弹性的表达,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城而异。但是不难达成共识,要拥有较为体面的晚年生活,跳脱不了两个基本标准:一个是经济方面较有保障。如果退休金过低,入不敷出,甚至确保不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晚年生活就不可能生活得有滋有味。
调查显示,目前仍有一些劳动者没有参保或没有按法定标准参保。此外,不同地区之间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较大,怎么办?而众所周知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正处于一个飞速流动的时代,用“流动的中国”形容当下中国,并不夸张。人口老龄化伴随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将带来一系列难题,比如何以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就建议,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定全国统一的缴费基数测算标准和费率,实现劳动者社保账号全国联网,促进劳动者合理流动,并加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持力度。
另一个是精神世界较为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说到底,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直接取决于依托于什么样的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还取决于能不能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关心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此,就要问,我们的老年大学足够多吗?老年人的娱乐场所足够充分吗?去年11月份有媒体报道,稍有名气的老年大学人气火爆,甚至“一座难求”,为争取一个名额,“熬夜排队”“拼点击手速”等现象在多地上演。比如,在成都老年大学,学校招生数预计是2000多人,实际报名的却有2万多人;在上海,个别老年大学办学点出现老年人凌晨三四点钟排队的情况。此番情景,让人五味杂陈,老年人有文化娱乐需求,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更斑斓多姿,但是怎么才能如愿以偿?
老龄社会即将呼啸而至,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一道必答题。我们每个人都将老去,当我们垂垂老矣,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应该说,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与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奋斗有关,也与国家为之确定的制度安排有关。靠个人奋斗,我们可以过较为优渥的生活,可以拥有较为自由的选择,但是如果养老机构不健全,如果护工奇缺,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文化消费不丰裕,那么我们就很难拥有辽阔的晚年世界。从这个角度看,为过上体面的老年生活,个体和国家都需努力再努力。(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