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进玉
疫情就是命令。当前,不少文艺工作者都投入到了抗疫的战斗中,诞生了一批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文艺佳作。不过在抗疫作品“井喷式”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跟风赶工、格调不高、题材雷同以及借机渲染炒作等问题,影响了“文艺抗疫”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抗疫文艺,不能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文艺工作者要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艺创作中,拿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经典力作,唯此才会切实发挥“文艺抗疫”的积极作用,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真正的文艺批评家,也理应主动站出来,敢于剜烂苹果,敢于激浊扬清、去粗取精,而非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抑或避重就轻、包庇纵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这些论断为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是否敢于批评、善于批评,正是一次检验。
“文艺抗疫”创作有专业门槛,艺术性便是构成专业门槛的重要元素。对于那些艺术性不高、水平拙劣,甚至有意扭曲、丑化一线医务人员形象等的低俗、庸俗、恶俗创作,理应及时严厉批评,这也是文艺评论家的本分所在。真正的文艺工作者从来不会畏惧批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善意的、负责任的批评对于创作本身的内在作用与实际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大疫当前还不是批评的时候,要多以鼓励为主,不能挫伤大家的抗疫热情。这看似正确的说辞,却禁不住推敲。无论何时都要允许批评的声音存在,这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体现。有些所谓的文艺家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批评家批评的正是这部分人而非文艺家整体。对此,不应加以混淆或过度敏感。
“疫”考之下,文艺批评不能缺席、失语,也不能袖手旁观、缩手缩脚。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基于良知、出于责任、忠于事实、依于学理,努力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为“文艺抗疫”行动保质保量开展,凝聚全民抗疫的磅礴力量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