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畅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行方式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从主要依靠步行,到自行车“王国”;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中国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俨然是这部承载着沧桑巨变的交通变革史的典型体现。
四十年来,中国铁路不仅实现了量的突飞猛进,运营速度也在全世界都遥遥领先,服务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我们所乘坐的火车,从站站停车的“大绿皮”,摇摇晃晃的电风扇,拥挤燥热的火车车厢,发展到空调列车里的温度适宜,再到“和谐号”动车组,缩短了人们的漫漫回家路。到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更是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引领了世界高铁最高标准,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迎来质的飞跃。但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是相辅相成的,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显得尤为突出。铁路作为民众出行的重要载体,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旅客汇聚于开往四面八方的列车中,文化的认知便在温馨的车厢里慢慢的融合着,使得各方的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将大众的、优秀的文化通过列车的轨迹延伸到了遥远的他乡。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便通过满载着特色货物的中欧班列奏响的新驼铃之音“飘向”了欧亚大陆和全世界,加速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和文化的汇聚融合。
伴随着提质增效,铁路整体的服务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顺利的从原来的“铁老大”完成了到“铁小二”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乘坐铁路的国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也在不断的提升和转变。“霸座”和“强扒车门”等影响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行为被沦为众矢之的后,带动了民众出行道德观念的转变,从常见的点滴行为传播着社会的正能量。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四十年铁路之变又在举手投足之间。密了的铁路线,快了的出行速度,暖了的铁路服务,说到底,也是改革中国的一个最美缩影。(刘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