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济
昨天(11月13日),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撰文公开“怼”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科院期刊大类分区方法说明”和测试结果。
全文很长,表述也很学术,读起来有些困难。依靠笔者数十年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功力,文章大意如下:第一,把影响因子作为期刊分区最重要的权重指标之一,不合理;第二,把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两个二级学科“聚类”,把期刊放在一起评价,不合理。由此,导致出现很多“奇葩”的结果,如杂志分类错误:一些公认的高水平期刊被划分到3区、4区,反而1区、2区出现了一些低水平期刊(中科院期刊大类分区表常用1-4区,数字越小代表期刊越好)。
能否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期刊的最重要权重指标,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是成果的水平和重要性与期刊的影响因子,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二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学科的研究人员体量和热门程度有很大关系;三是一些技术手段可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但这并不代表期刊水平高。
作为非科研人士,读到这里,笔者难免有疑问:这个期刊分区做得再不好,也不过是中科院下属一个科研机构的一家之言,它既不可能改变现有的学科分类,也不可能影响学术界内部对期刊的认可程度。为什么其引发的反响波及到了高校、甚至整个物理学界?
仔细探究,才发现其中奥妙——某些研究机构和高校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刊物分区作为科研成果的评价依据。在这些评价机制中,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发表在什么期刊上,而期刊的好坏就是以这个分区为依据的。特别是在那些需要把不同学科成果放在一起评价的情况中,用这个指标似乎显得更加客观——虽然不能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一起评,但一区苹果和三区梨,你说谁更优秀?这就难怪研究核物理的科研工作者要着急了。
按照这个分区,即便成果发在核物理界“公认”最好的期刊PHYSICAL REVIEW C上,也只不过在3区,怎么和其他学科相竞争?想得更深远些,若以此为指挥棒,中国的核物理研究者会不会越来越少?发展会不会更加艰难?
于是,这个科技信息统计的技术性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会“在相关机构、学科、职称、人才、招生、项目等评审中影响很大,因而也对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影响很大”的关键问题。
评价论文“唯杂志”、评价杂志“唯影响因子”,这和评价人才“唯论文”是一样荒谬的事。核物理学家们“怼”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期刊分区,而是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科、一项成果。或许,只有当学术界建立起成熟的同行评议制度,科研成果才能得到公正评价。(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