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与医疗水平提高密不可分

2018-03-15 16:1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3-15 16:18:5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与医疗水平提高密不可分

  作者:张田勘

  2018年两会期间,原卫生计生委发言人发布的消息称,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从总体水平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均预期寿命均已超过80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80.8岁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与经济、收入、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更与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2017年5月,英国《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公布全球195个国家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简称医疗质量指数)排名。这个研究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完成,统计和分析了1990-2015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状况。

  医疗质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0-100分来打分,分数高低取决于32种可防可治疾病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如癌症、心脏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则医疗质量指数分值高,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好。

  这份报告的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医疗质量指数为74.2,全球排名第61位,但在1990年,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只有49.5,排名第113位。而且,中国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另外4个国家是马尔代夫、土耳其、韩国和秘鲁。

  全球每年约有1300万儿童因感染性疾病而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在内的5大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全球儿童死亡或残疾的第一位原因,是严重危害婴幼儿生命健康的潜在杀手。

  白喉目前在地方性流行区的病死率仍然超过10%。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儿童患百日咳,导致30万儿童病死,绝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1岁以内的孩子是主要死亡人群。新生儿破伤风在出生后3-14天即可发病,病死率高达10%-70%,如不住院和接受加强治疗,死亡率可达100%。脊髓灰质炎平均每200名患者中有1例是麻痹型脊髓灰质炎,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全球每年有38万-50万儿童死于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的疾病,中国近90%的1岁以下儿童对b型流感嗜血杆菌疾病没有抵抗力。

  儿童死亡率的增加必然会降低人均预期寿命,反之则会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中国在这些疾病上的防治能力,从数据中可见一斑。

  在32种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国在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等乙类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医疗质量指数得分最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将“百白破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计划。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已挽救了300万儿童的生命和减少了75万儿童残疾。中国于1965年开始对儿童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1988年加入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1994年中国消灭本土最后一例野生型脊髓灰质炎感染,2000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被消灭。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在中国还属于二类疫苗(自费疫苗),下一步将会逐步扩大到一类疫苗。

  中国从2003年抗击“非典”后,在传染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提高,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防控和反应迅速。在攻克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方面,中国也有很大进展,方式同样是利用计划免疫,大大降低乙肝发病和死亡率。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乙肝的计划免疫率为10%,现在全面免疫接种后,乙肝的预期感染率已降至3%。

  对于其他32种可防可治疾病的防治,中国也有一些领先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从而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例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死亡率在国际上曾高达70%,中国原创的治疗方法使该病治愈率达到90%以上,而且普及到世界,成为一线治疗方法。2018年3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首份“8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报告”显示,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治疗5年无病生存率达85.5%,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

  当然,尽管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得分迅速提高,但从排名上看,还只是位居全球中游。根据研究报告,在32种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得分最低的5项分别是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疾病、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如果中国在提高这5类疾病的诊疗水平和其他重大疾病如癌症等的诊疗水平上持续发力,那么在挽救生命和提高公民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还能再进一步提高国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张田勘)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