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闫伟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高满堂谈及影视剧创作时表示,影视作品现实题材回暖是好事情,但是现实题材不要再放大“精英”生活,镜头和笔触应该对准百姓生活。很多现实题材“不现实”,拍出来的“现实”让老百姓“不认识”。寥寥数语,发人深思。
《我爱我家》由英达执导,梁左编剧,宋丹丹、文兴宇、杨立新、梁天等主演,讲述了90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及他们的邻里、亲朋之间有趣的生活故事,于1993年首播40集,1994年续播80集。
回顾国产剧发展史,从《渴望》到《我爱我家》,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金婚》,从《士兵突击》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为小人物传神写貌,一直是现实题材的优良传统。但遗憾的是,近年来的电视荧屏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似乎越来越少,精英的鸡毛蒜皮反而越来越多。
精英本是社会上的极少数,却在今天的电视剧里屡见不鲜。“亿万富豪”“霸道总裁”“名车豪宅”“家族产业”等,成为一些电视剧的标配。这些剧往往标榜“纯爱”主题,主人公以仪表不凡、才学出众、家境优渥等噱头来吸睛。如是,营造出的生活氛围和环境场域,显然已悬浮于普通人的经验和认知之上,越来越像遥不可及的成人童话。一些略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剧作,也喜欢聚焦所谓的职场精英,不厌其烦地想象、描摹和演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故事。与此同时,也就冷落甚至屏蔽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事实上,这样的虚构和偏离,更像是一种打着“现实”幌子的伪现实、一个举着“逐梦”招牌的白日梦。
现实题材创作之所以偏离正常轨道,热衷于放大“精英”生活,大致是因为,一些创作者瞅准了人们对于成功人生、富足生活的憧憬,便用画饼充饥的手段去迎合观众:虚构精英人设,展示奢华生活,编造情感故事,而很少去表现脚踏实地、由平凡走向卓越的个人奋斗历程。由于人物正向成长轨迹的缺失,不仅消解了戏剧张力,也削弱了励志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导。
《谈判官》由刘一志执导,费慧君、李晓亮编剧,杨幂、黄子韬主演,讲述了高级谈判官童薇与美国一个华人世家继承人谢晓飞因缘相识相爱的故事,于2018年2月4日首播。
所谓的精英形象,并非不可以出现在电视剧中,但一要导向正确,二要真实可信,三要数量适度。精英一般是指某个行业、某一领域的杰出人士,其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往往带着较强的职业气质,有着积极的社会担当,应当成为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典范。然而,在很多电视剧里,精英几乎只有在谈情说爱时才既“精致”又“英雄”。从他们身上,观众容易看到丈夫、妻子、情人、闺蜜等身份维度,而难于看到商人、律师、医生、学者等行业属性。若非事先贴好的职业标签,我们很难看到这类从业者应有的习惯和素养。这样一来,精英形象就成了无魂魄的躯壳、无意义的符号。
换个角度来说,人们真的如此期待荧屏上物质富足的白日梦吗?未必。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创作者对于观众欣赏口味的误判,至少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切实际的精英人设、奢华生活和情感故事,或许能为观众带来短暂的视听刺激和心理安慰,但真正能够与之产生情感共振、精神共鸣的,还是身边人、身边事。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实践中仰观俯察、日积月累,从中找寻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并通过用心、恰当的艺术加工,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才能真正赢得观众,收获口碑与市场的双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的,“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