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盘和林
近日,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事实上,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除了坚持传统的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以外,还要特别注重普惠金融的发展。要解决金融不普惠的问题,主要还要靠金融科技,比如更便捷的移动支付、基于信用的网络小贷、刷脸和生物识别等远程核身技术等,这些可以说是农村金融短板中的短板。
金融已经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农村的金融服务匮乏是造成农村落后于城市的最显著“马太效应”之一。落后地区、农村甚至被金融“吸血”,即资金配置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因此,乡村振兴必须补上农村金融这一短板。
乡村振兴存在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一,农业未来将整体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趋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大量涌现,其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亟待解决。第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多方面的融资需求。第三,当前金融机构与精准扶贫脱贫相配套的普惠金融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无法有效满足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扶贫对象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网点较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偏低等。
实事求是地说,农村并不缺乏金融机构,各类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设立了乡镇一级的服务机构或人员。金融服务匮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金融服务难以适应农村农业的需求特点,例如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农业的成本高、难度大、利润低、风险大。
“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农村普惠金融正在克服传统农村金融中的痛点,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更有效地服务偏远地区有金融需求的百姓。换句话来说,其为穷人提供了金融信贷的解决方案,使得边缘借款人获得金融服务。
针对农村的数字普惠金融,应做到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解决农村金融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触达偏远山区传统金融难以触达到的用户;二是用AI等大数据技术有效地甄别风险;三是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精准扶贫。
金融科技对农村金融具有重大价值,金融科技创新被誉为是善世善民之举是名至实归。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而金融科技恰恰能暗合这个需求,因此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必须补上金融科技短板。(盘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