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落入了一种话语陷阱。如果开放是当然,那么关门才需要理由;如果关门是当然,那么开放就需要理由。现在很多人在努力证明校园应当开放,这其实说明人们已经被带入了某种误区:关门似乎是理所当然,支持开放的人则必须拼命地找理由。而且大学校门开放的议题,已陷入一种非常“低质量”的状态。这里面没有细节讨论,比如现在大学到底客流量多少,怎么就冲击教学秩序了,怎么就无法管理了……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
随迁子女教育难题获解,是推进教育均衡普惠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从“限制性准入”转向“服务型保障”,到将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写入国家层面的专门性文件,再到进一步界定和细化“保障”之要求与内涵,我们推动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更加公平、便利、优质的服务的方向与追求始终未变。通过降低入学门槛,提供公办学位供给,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让其有学上、上好学,是城市应当履行的公共服务责任。
就如在很多群众心中,他们并不理解一些政府工程兴建的意义和目的。因此,修订后的《条例》就针对一段时期内出现的个别地方大兴土木、花费千万乃至数亿元的形象工程的现象,规定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也是过紧日子的具体举措之一,把更多的资金留在更能够让民众感到满意的项目之上。
一个历史实物带来的信息是丰富的,它是连接人们感官、认知与情感的综合体,比如同样观看一座应县木塔,有人看见了梁思成建筑保护的坚持,也有人看见了工匠技艺的精湛高超。这是文遗的价值所在。不过,任何文遗的“活化”都需要以“精确”为前提。毕竟,博物馆通过多样化展陈方式吸引人们见真迹、观特展、近距离触摸历史文化脉络,就是希望人们以展品为原点,对其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进行精确复位,进而在珍宝背后读懂文明的真章。
但是从大历史来看,也无所谓问题。狩猎的时代,为什么出现了壁画?耕种的时代,为什么出现了诗歌?工场轰鸣的时代,为什么又出现了电影?那么AI进步的时代,文科就要消失了?这大概率不会,也不必多担心——当你使用AI,开始想象自己创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已经在接触文科了。文科不只是学了什么知识,而是当你每一次定义价值、寻找意义时,人文意识就会被唤醒,文科就已经在场了,无论你用什么工具。
AI时代,如何重塑我们的学术规范,如何人机协同开展学术生产?相信这只是破题的开始。就眼下来说,或有必要在推行AI作弊检测的同时加强人工审核,畅通学生“申诉”通道。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过程性评价,适当调整考核方式,让学术评价更真实准确、回归其本义。此外,既然AI协助写作是大势所趋,因此培养学生的AI素养,制定并明确AI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规范与边界也实有必要。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
当前正值“十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流动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此刻,带着文明出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沿途的美景,更有假期的美好。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