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四川民警工作一天打上百个电话被停机 官方回应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四川江油一女民警在开展辖区“实有人口”核查工作时,因连续多日平均每日主动呼叫拨打电话超100个,电信技术部门监测到这波频繁操作后,按照工信部要求及运营商防范通信网络诈骗筛查责任机制,以“涉嫌通信诈骗”为由将其停机。此事被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微核实后,引发广泛关注。
据央视新闻消息,江油电信客服在获知这一“误会”后,主动上门核实情况,迅速为女民警恢复了通信。同时,当地警方还让当事民警和电信部门一起录制视频,呼吁联手防范打击通信网络诈骗。
以误会始,以合作终,这起“女民警频繁打电话被停机”事件,至此也算画上了完满句号。但此事留下的启示仍需梳理总结,包括该怎样精准打击电信骚扰诈骗,又该如何避免“正打歪着”式的误伤?
此事曝出后,很多网友质疑,该拦的不拦,不该拦的拦得这么“准”——那么多骚扰诈骗电话都畅通无阻,怎么偏偏就民警因工作之需多打电话就被“停机”了?这番对比确实挺能刺激公众情绪,却难言客观:这只是感性判断,而不是基于“B/A(即前后)”数据的精准分析。
不可否认,前些年,电信骚扰诈骗确实很猖獗,从最早的“猜猜我是谁”,到后来升级版的“我是你领导”,那些骚扰者、诈骗犯变着花样来。数据可供佐证: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收到的举报涉嫌骚扰电话月均量约1.6万件次;当年“双11”,某手机安全软件单日拦截的骚扰电话就达到了1.8亿次。这也导致很多人患上了“陌生电话恐惧症”,以至于宁肯漏接不肯滥接,还有媒体总结出了“6个一律”,包括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等。
但这几年来,尤其是徐玉玉案发生后,工信、公安系统与电信运营商采取了许多靶向施治的手段,加强了对电话骚扰诈骗的打击力度,如推出了具有接处警、资金止付、紧急封停、智能流转和研判预警等功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综合系统,建立完善了联动打击和协同治理机制,祭出了主动堵截“虚假来电”、推出防欺诈提醒服务、建立“伪基站”侦测平台等手段。这里面,也包括对高频呼叫电话的重点盯控。数据也显示,这三年来的电信诈骗案发量已是持续下降。
此次涉事民警因频繁拨打电话被停机,的确是误伤,可也要看到,现有的电信诈骗筛查预警机制筛出的真骗子电话,要远多于“无辜躺枪”的号码。单从筛查可及性上看,这次事件未尝不是好事,说明运营商确在履行筛查责任,因而也不必对其苛责。
严防电信诈骗挺好,但这不意味着,电信诈骗筛查就能“宁可错杀,不能漏杀”。这次就明显属于误伤:无论是民警还是运营商都属“公”,涉事运营商固然不是有意“枪口对内”,但确实给女民警带去了困扰。揆诸现实,像这样“误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今年6月,武汉一位快递小哥一个月内5次被停机,原因是“呼出频次过高”。在网上,还有些快递、外卖小哥反映因此遭到停机,遭此厄运的,还有小区物业、供水抢修等通话频繁的单位工作电话。
尽管电信运营商们也提供了救济途径,如在对疑似涉及通讯诈骗或者骚扰的用户号码进行关停前,会提前通过短信告知;针对恶意举报等原因造成的误关,有相应的复机核实流程,用户可以至指定营业厅办理身份确认和复机手续,恢复使用被停机号码。但这给被误伤者带来的不便就摆在那。
鉴于此,显然有必要对根据呼叫频次判断电信骚扰诈骗的简便做法,加以优化调整:比如可以在呼叫频次之外,掺入其他的“参考系数”,如“前科”情况和用户投诉记录;又比如,考虑部分网友提的建议——设“白名单”,将公共服务号码列入其中。这势必会增加电信骚扰诈骗的筛查成本,但有些该做的功夫得做,有些必要的核实程序不该省略。
说到底,严防电信诈骗跟防止误伤要兼顾,就必须提高打击准度,这就需要在筛查程序之上加一道确认程序,而不是只以“盖然性”就认定高频呼叫号码是骚扰诈骗电话。
打击电信诈骗,毕竟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自然也不宜为了解决一道问题制造另一道问题。而如何解决“两难问题”,还得拿捏好治理分寸,对电信骚扰诈骗要打击也要精准打击。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冤案精神损害赔偿,就该敢破“天花板”